农历七月的佛教圣节

农历七月,在佛教文化中是承载着感恩、超度与慈悲精神的特殊月份。这一月里,两大重要佛教节日 —— 盂兰盆节地藏菩萨圣诞相继而至,它们不仅源于深厚的经典记载,更蕴含着佛教对生命、孝道与愿力的深刻思考,千百年来引导着信众践行善法、体悟慈悲。

一、盂兰盆节

农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,又称 “佛欢喜日”,其起源与佛教经典《佛说盂兰盆经》紧密相连。据经中记载,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目犍连尊者,在证得六神通后,第一时间想以神通力报答父母养育之恩,却意外见其母亲堕入饿鬼道,身形枯槁,饱受饥饿倒悬之苦。目犍连虽以神通为母亲送去饮食,可食物一到母亲口中便化为火焰,始终无法缓解其苦难。悲痛之下,目犍连向佛陀祈求救度之法。

佛陀慈悲开示,饿鬼道众生的苦难非个人神通所能化解,需借众僧修行的清净功德之力。七月十五日恰是众僧结夏安居圆满之日 —— 此前三个月,僧众们闭门静修、精进办道,此时身心清净、戒行圆满,正是 “自恣僧”(可随意接受信众供养并自我反省的僧人)的殊胜之时。佛陀嘱咐目犍连,应在这一天以百味饮食、香花、灯烛等庄严供品,设 “盂兰盆供” 供养十方自恣僧,凭借十方众僧的威神道力,既能救脱现世父母脱离苦难,也能超度历代先亡远离恶趣。

从此,盂兰盆法会成为佛教的重要法事传统。每逢此日,寺院会举行庄严的法会,信众们则以虔诚心准备供品,供养僧众、诵经回向。这一节日不仅是佛教 “孝亲报恩” 思想的具体体现,更超越了个体家庭的孝道,延伸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关怀 —— 通过供养僧宝的清净功德,回向法界一切有情,愿离苦得乐,彰显了佛教 “自利利他、广度众生” 的核心精神。

二、地藏菩萨圣诞

农历七月三十日(若该月无三十,则以二十九日为准)的地藏菩萨圣诞,同样承载着深厚的悲愿与孝道内涵。地藏菩萨是佛教中 “大愿菩萨” 的代表,其 “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;众生度尽,方证菩提” 的宏深誓愿,早已成为无数信众心中慈悲与担当的象征。

地藏菩萨的愿力,最初便源于对母亲的救度。据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记载,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曾为 “婆罗门女”,因母亲不信因果、造下恶业堕入恶道,她悲痛欲绝,以变卖家产供养三宝、一心称念佛名的至诚心,感得佛陀示现,最终凭借功德超拔母亲脱离苦海;又曾为 “光目女”,见母亲堕入地狱受极大苦,发下 “若我母永离三途及斯下贱,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,愿我自今日后,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,发弘誓愿,尽未来劫,应有罪苦众生,广设方便,使令解脱” 的大愿。正是这一次次为救度亲人、利益众生而发起的誓愿,逐渐凝聚成地藏菩萨 “度尽一切众生” 的无尽悲心。

每逢地藏菩萨圣诞,寺院会举行诵经、拜忏、供灯等法事活动,信众们则以持诵《地藏经》、称念地藏菩萨名号、广行善事等方式,缅怀菩萨的悲愿,践行菩萨的精神。这一节日不仅是对菩萨的纪念,更提醒着人们:慈悲并非遥不可及的理念,而是从关爱身边人开始,逐步扩展到对一切众生的怜悯与帮助;愿力也并非空洞的誓言,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以坚定的信念行持善法、利益他人的实践。

三、七月,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?

1. 供僧

农历七月,尤其是七月十五日,僧众安居圆满。这一天,僧众汇聚一堂,其德汪洋,来供养者获福最大。佛陀在《盂兰盆经》中讲到,若以饭食、卧具、医药供养十方僧众,藉此十方僧众清净共修功德回向之力,“能令现世父母、六亲眷属,得出三涂之苦”,现世父母及其本人也能身心安乐、衣食丰足。

2. 读诵《地藏经》

《地藏经》中,佛告虚空藏菩萨,若见地藏菩萨形像以及听闻到此经、供养乃至读诵,可得种种利益。农历七月诵念《地藏经》,是为在生父母祈福,过世父母乃至累劫冤亲债主超拔的最佳时期。

3. 供灯
《佛说施灯功德经》中说:“彼施灯者所得福聚无量无边,不可算数,唯有如来乃能了知。”虔诚供灯所得的福德无量无边,以点灯的殊胜功德回向宗亲眷属,可为其遣除无明黑暗,照亮解脱之路。

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,十月三年,怀胎乳哺,推干去湿,吐甘咽苦,无始以来父母养育之恩,情深似海。值此殊胜孝亲报恩月,发菩提心,勤行善法,广修供养,讽诵经典,报答累世父母恩德。愿生者平安康乐,福慧增长,亡者离苦得乐、往生净土。四恩三有诸含识,三途八难苦众生。俱蒙悔过洗瑕疵,尽出流转生净土。

Facebook
Twitter
LinkedIn